北蝗莺

Locustella ochotensis   Middendorff
   

  50  浏览



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上体橄榄褐色至黄褐色;头顶和颈橄榄褐色,具不甚明显的黑褐色羽干纹,至肩部羽干纹转淡而不显;眉纹淡灰皮黄色;眼先和贯眼纹橄榄褐色;颊、耳羽褐色,前者具细小黑斑;翼羽褐色,外缘颜色略浅;尾羽褐色,腹面具近端黑斑和淡色先端,外侧尾羽明显,至中央时转淡直至不显,尾羽表面隐约显现黑褐色纵纹。下体乳白;颏、喉、腹白色;胸淡黄褐色至淡橄榄褐色,有的具褐色斑点;两胁及尾下覆羽橄榄褐色,后者端部着色略浅。飞羽式2=4;退化飞羽短于初级覆羽。
雌雄鸟体色相似。
虹膜淡褐色;上嘴暗红色,下嘴和上嘴缘粉红色微染以紫色;脚灰粉红色或肉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4) --- 133.3 13.1 65.4 55.7 22.4
    --- (126-141) (12.8-13.5) (62.5-68.5) (52.3-59.4) (20.4-24.6)
♀♀(2) --- 139 12.7 67.4 52.4 23.1

鉴别特征

上体橄榄褐色至黄褐色,头顶具黑褐色纵纹不明显。下体乳白,胸、胁、尾下覆羽橄榄褐色,尾羽腹面具显著的近端黑斑和淡色先端。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4) --- 133.3 13.1 65.4 55.7 22.4
    --- (126-141) (12.8-13.5) (62.5-68.5) (52.3-59.4) (20.4-24.6)
♀♀(2) --- 139 12.7 67.4 52.4 23.1

生物学

生态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的河谷两岸、沼泽湿地和芦苇岸边茂密的灌丛和高草丛中,有时也沿着路边的灌丛和草丛进入亚高原的草地。行动很隐蔽,不易被人发现。当人走至跟前,突然从地上飞去,飞不多远又落入附近的灌丛、草丛中。有时亦站在草丛中小树枝头鸣唱,但一见人即又钻入草丛中。繁殖季节,常站在灌木、芦苇顶端和飞到空中鸣唱,有时晚上也鸣唱不息。
叫声尖锐,似不断重复的 “weiqi-weiqi-weiqi” 声。
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尤以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为多。
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草丛中的地上。巢由各种草叶和草茎构成,内垫以细草茎和小鸟羽毛。巢呈杯状。
每窝产5-6枚卵。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粉红色、暗粉红色和灰粉红色,缀以形状不一的褐色斑点。卵的大小21.0 (20.5-21.4)×14.3 (14.2-14.8)mm。

国外分布

国外繁殖于鄂霍次克海西岸,一直到黑龙江下游等东西伯利亚,日本北海道,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越冬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与苏拉威西。

国内分布

吉林(长春、延边)(?夏候鸟)、辽宁(大连)、北京、上海、山东(青岛)、江苏(沙卫山岛)、福建(福州)、广东(旅鸟)、台湾(迷鸟)。

分类讨论

史氏蝗莺原属北蝗莺的1亚种,后经郑作新进一步研究将北蝗莺的华南亚种提升为史氏蝗莺。认为是个独立种。
de Schauensee (1984) 认为北蝗莺是小蝗莺的1个亚种,但是在蒙古东部地区虽有重叠分布而未有混交 (Mauersberger 1983)。Dementiev and Gladkov (1954, 1968) 因它们在东西伯利亚边缘地区繁殖区域重叠但几乎没有发生相互杂交现象,而认为是2个独立的物种。这一观点后来得到多数学者的采纳 (Waston 1986, Sibley and Monroe 1990, Howard and Moore 1980, 1991, Inskipp et al. 1996, 郑作新1987, 1994, 2000, 2002, 赵正阶 2000)。雷富民等 (1998) 通过对蝗莺属数种的数值分类关系分析,认为北蝗莺、小蝗莺和史氏蝗莺3种无论在外部形态特征上还是表型数量特征方面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是由一个尾羽具有白斑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本种全世界共有2亚种,我国仅见1亚种,即指名亚种